新闻资讯
xinwenzixun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
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Q Q:1234567890
E_mail:xpsyxf.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半岛电竞
AG旗舰厅现代教育论文范例6篇
AG旗舰厅要获得人文精神,需要通过富有文化品味的教育和大量的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这样,学校课程就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而应是由哲学、科学和艺术组成,涉及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文化要素的复合体。通过这样一种课程,不仅为年轻一代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也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创造条件。应特别指出,知识是由一定的逻辑构建起来的有关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实证性是其基本特征。文化则是隐含在知识和各种可以被证实的逻辑关系与现象世界中的一条红线,表现为在创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主体必然要把自己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理想等融入于其中。因此,知识是文化的外显,而文化是知识的灵魂。
二、现代教育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塑造、培养人文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人文精神者都把目光投向人文(社会)科学,而对自然科学则持漠视,甚至反对的态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传统文科教育将塑造人文精神作为抵御现代社会种种弊端的有效途径,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塑造人文精神的方法;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灵,课程的主体部分应是优秀的文化遗产,用古典名著去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自由艺术教育便成为塑造人文精神的主要方法。认为,人文学科包含了有关宇宙的观念及正确的思维方法,论述了人类永恒的道德问题,体现着人类永恒原则和内容,富有理智训练价值。实际上,传统文科教育畸重人文学科,贬低自然学科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其实,在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上,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地位是相同的,只不过各自的角度有别罢了。
从对象上看,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及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它不仅富有社会属性,也包含人文要素,同时,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自然科学中也包含人文要素。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践和创造主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理想会以直接或间接、显现或隐蔽的方式渗透并存在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和创造主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理想等在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存在方式与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一样的话,区别就在于人文要素在前者中主要是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和发挥影响力的,它对人的影响是间接的;在后者中主要是以显性形式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是说,无论在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中,学习主体都有可能撷取人文要素。所以,要塑造人文精神,就应努力使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互补、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互补、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互补。
三、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体察涵泳”之功,即培养学生灵敏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隐含在知识中的人文要素,应当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在这一点上,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是值得注意的。文化教育学派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格外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认为其途径和方法主要是:
(1)使学习主体积极摄取文化价值。要获得人文精神,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转移到学习主体的内心世界,形成与健全人格相融的生命。
(2)培养具有体验价值的能力的主体。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应借助于摄取文化价值,获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文化教育学派的思辨性、虚玄性和对人文科学的偏爱自不必言,但它与“体察涵泳”的相近性使其观点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笔者认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主要是以理性化、逻辑化的外显形式表达出来的,而隐蔽在其后的则是人类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理想等。由于它们必须附着于一定的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载体上,学习主体要把握它们,就必须通过这些载体,用心去捕捉、感悟和体验其中的人文要素。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意义上,汲取其中的人文价值才是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目的所在。这就是说,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不能简单地从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去阐释,它与某一门具体的学科间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只有以人作为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去捕捉、感悟、体验各种事物中所包含的与个人生活和实践有关的要素才是关键所在。要使年轻一代具有“体察涵泳”之功,就应培养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必然形成学习主体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样,个体与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才有“接轨”的可能。
其实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的全面展现。现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现代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是教育行动的指导。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他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单纯的传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努力提高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成长,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好坚实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以儿童为本”是指幼儿教师的保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以儿童为中心,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儿童为落脚点,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1924年,各国签订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的身心必须得到正常发展,标志着幼儿教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合作的开端。1959年颁布《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世界各国开始逐渐关注儿童的基本权利,重视儿童教育。“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表明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其身心发展特征及生活状态又与成年人不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只有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的发展,“合作”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家长和社会因素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教育要开放、要合作已成为各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共识。“合作”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要发展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幼儿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征,只有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合作品质的人,才能培育出乐于与人合作的孩子。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与人合作”已经成为衡量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之一。
“全纳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举行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提出来的。全纳教育提出了五大原则:“(1)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2)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3)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4)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5)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全纳教育理念并不意味着为每一个人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要了解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首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养成。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但幼儿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和学习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终身教育理念应使幼儿教师认识到他们入职前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在制定幼儿专业标准中,应对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学习能力作出明确规定,包括能够不断地参与合作与学习;善于利用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学习能力的清晰界定对于促使幼儿教师终身学习可起到导向性作用。
其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促使幼儿教师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与理解儿童,热爱幼教事业。当前,各地一些幼儿教师虐童的个案虽是少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个别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的缺失。“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时明确界定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给予教师可操作性的指引,而不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泛泛概括。专业标准中应规定幼儿教师需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知道影响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多重因素;幼儿教师能够在家庭、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儿童,知道儿童在健康、安全和营养方面的需求,并具备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利用儿童发展的知识为儿童创设健康、尊重、支持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设计适宜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物理环境;能够提供适宜儿童理解力的学习材料和资源;能够设立适宜儿童发展水平的学习目标;能够使用多种发展适宜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密切关注每个儿童对教学的反应,能够与每个儿童建立积极的关系和进行支持性的互动,使每个儿童都能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儿童创设安全、友好、文化适宜和组织有序的学习环境,能够对每一个儿童进行负责任的评估,促进每个儿童的积极发展。
再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鼓励幼儿教师树立多元化的“合作”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与同事与幼儿家庭共同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应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幼儿教师要了解不同家庭的特点,尊重不同的家庭文化与价值,为家庭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持;能够认识到家庭的作用,促使家庭参与到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中来;能够发起并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尊重,支持每个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能够利用社会资源,与提倡服务于儿童和家庭的公益机构、组织等进行协调和合作;能够与同事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想有适当的教员,就要有适当的师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将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这就是说,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
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促成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认识,得益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1966)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就目前来看,教师工作只是在“服务重于报酬”这一点上符合专业的标准,而在其它所有方面几乎都远离专业的要求。[7](P98)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由于目前的教学是以讲解式为主,所以无需专业性学习,教学可以凭经验而得,这与低技术型行业一样。第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考试时间等无一是由教师根据需求自定的,因此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专业的自由。第三,教师职业的修业时间远低于其他专业。第四,教师就业资格较易获得。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就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针对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在职隔离、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6]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就不同。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在提倡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其一,“要有信仰心”;其二,“要有责任心”;其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其四,“要有开辟精神”;其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应当解决国难而不可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线)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
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AG旗舰厅,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然而,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方面:师范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师范专业结构模式简单;师范毕业生不具备从业竞争优势;师范教育教学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提高整体素质与强化专业基础相结合;拓宽专业口径与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相结合;开拓专业新领域与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师范特色与面向普通中学相结合。
(2)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首先是明确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强化基础,拓宽口径,文理渗透,提高能力;其次是把握建构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统一性、实践性、广博性、衔接性和超前性等主要特征。
(3)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是预测未来,确立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措施,要建立“师范教育一体化”模式,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师资一体化;其次是努力增强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再次是合理使用师范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解决重复办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以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实现教师素质的综合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曾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
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
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
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1977年后,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的现实,我国政府对师范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截止到1997年,我国拥有高等师范院校232所、教育学院229所、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中等师范学校892所。至此,一个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基本相适应的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
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
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达到符合全部学制需求的目标。
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第一,开展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培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因为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其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其三,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共同创造出合理的生活。
这种集体生活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彼此达到整合。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了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过程的现代化。
第一,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现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
第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综上所述,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现有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没有把学生的自我需求融合到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只是一味地灌输、填充,而现代教学技术却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例如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内容“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这一课时,可以播放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拍摄片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维护大自然生态运行规则、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利用效率.
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会出现引起思维中经验使用的情况”.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老师说教为方法,以分数高低为目的;老师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者,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活动的验证,重学习的实用而轻品德的修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又呆板又空洞,又乏味又无奈.班班通的实施能使教材中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走下课本,走进真实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事实再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感知.如在教学“社会责任主题”时,教师就可以编缉“汶川大地震后救援活动”的录像资料,从灵魂上震憾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爱国、爱民情感.从而使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情境中去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去创造,实现学生全面而又健康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并不代表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也不是满堂灌的教学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盲目追求现代教学技术的手段采用,过度依赖计算机等一些辅助教学技术,把大量的书本内容和教学资料放到PPT上面,课上仅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太多、播放速度过快,超过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出现信息飞逝现象.这样用手段取代教学的教学方法,既背离了教学规律,也忽略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总喜欢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景,有些情景片面追求教学效果的实际,荒诞、流于俗套没有实际意义.教学操作过程也是机械化、流于形式的“花架子”,很少有实际的思维训练意义.譬如在教学“理想信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布置学生组成互动小组,将各自的理想写在黑板上,课上汇报课前实践活动的情况.但是,在课堂汇报时,却出现“冷场”,以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上就会差强人意,适得其反.
现代科学技术走进课堂,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舞台艺术效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提高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开启一般都是从疑问、解疑开始的,巧妙设疑,就把握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探究学问的心理,以主动代替被动,及时地将学生引导到主动、自我探索的状态,从而启迪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譬如在鼓励与表扬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动画和音效.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予纠正和鼓励,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赞扬.通过学生和教学机器的对话,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轻松地地获取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文本展示、漫画或简单动画,请学生想出好的灵感.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自我思考、进一步求知的好习惯.譬如在讲解《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一节内容时,思想政治课老师可以在这个课件的结尾增加延伸部分,搜集本校历届优秀学长、学姐的照片,再配上对于他们个人事迹的文字介绍,让大一新生观看,以起到一个模范、榜样的作用,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谈一谈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唐山大地震》、新时期角色互动片《变形记》等片段,通过一些生活或者影视作品中的案例来展示造成挫折的多种诸多因素,比如个人挫折、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等.通过多媒体播放,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播放3D电影,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感官体验中思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科学利用网络资源的作业,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延续到课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较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把思想政治知识生活化、现实化,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加形象的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再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现实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譬如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上的素材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采集,课堂上的活动也应有学生去主演,老师最好做幕后的导演,所有学生只要参与和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这都要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就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所以说班班通这个平台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的潜能,科技的神奇力量会像一支魔棒激发学生的智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要突出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全面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突出实践教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课程搬到户外,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想法,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融入进去,从而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譬如,对于一些畏惧困难,耐心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中长跑比赛活动,这是因为在中长跑过程中会出现乳酸堆积、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等困难阻碍任务的完成,在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最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享受到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我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现代化包合两力面内容,即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物是人造出来的,又是通过人加以利用的,因此,人的现代化比物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观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近两年来职业教育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所下降,某些专业出观了一定程度的滑坡,毕业生就业难的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观代化的罢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数有的转变,使职业教育观代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力化”、“知识化”的趋势。于是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为的桥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固然相当重要,但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却总是占多数的,只有提高占多数的广大劳功技术大军的素质,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确定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使其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总是占多数,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契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可以适当进行小学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
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需采取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办好现有学校,特别是骨干示范性学校;改办、创办高等职业学校;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办好乡农技校。骨干示范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办好骨干示范学校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各地要下大力气抓好。适应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骨干示范学校的重点要放在改革与建设上,做到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做到教学条件、基础设施等物的现代化和培养人才素质的现代化。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三改一补”的途径,充分利用现有救育资源和设施来改办与创办高等职业学校。民办职业教育能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乡镇、集体企业等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AG旗舰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鼓励与扶持的政策。乡农技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辐射的场所,一定要办好,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三、人的化是职业现代化的归宿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国民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化人格,这样的社会才能称作是真正的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可以增加社会的受教育机会,这对个人而言,拓展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渠道,对社会而言,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现代性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能提高人的应变能力,使其适应现代职业的变化;能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使其与现代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协调。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呢?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上。来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仅仅指某项专门职业素质而应是其综合职业素质,它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观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实用人才。具体来说,包括这样4种类型的人才:的专业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各类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个体工商业主,国内外劳务市场的技术型“打工仔”。要用现代的思想和眼光来判断和评价人才标准,改变传统的认为农业示范户、个体户和“打工仔”不是人才的观点。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就是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改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形成适应现代社会体系、体系、科技体系和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制度、管理体制、、方式和方法等等。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力本位教学,以社会和产业组织的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设置专业,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经济设置专业,做到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以“供应”为目标,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不要一味强调系统性,教学内容要有地方性和性,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的特点。
1.1学习者个人特征因素的影响一些较难或无法改变的个性特征,缓慢持久地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们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经济压力较大,身体欠佳等问题。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各方面的支持,很难有成功的学习。学习者的教育背景、心理背景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效果。我国远程学习者的集体观念比较强,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太适应远程教育方式。他们大部分是在职成人,面临着角色转换,容易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吃力。学习者当中的大部分希望通过远程教育改变现状,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如果学习的难度超出他们的心理预期,且文凭不是特别必需,或者有其他更容易获取文凭的途径,他们就会选择辍学。
1.2学校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网络课程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远程教学的教学技能,教学模式、对远程教育的态度和热情等,直接影响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除了需要有较好的面授技巧外,还需具备在线教学的技能、网上课程设计的技能。但是调查中发现学员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很多教师只是将传统的讲授生硬地搬到远程教学中,缺乏与学员的互动等,其远程教学技巧明显欠缺。如果远程教育缺乏对学员的持续关心和支持,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员流失。同时,许多网络课程未考虑学习者的个人特征,没有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清晰程度、难易程度等缺乏远程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必要的学习指导,以致影响了学习者对远程教育的态度。
1.3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师生交流的频率、广度及深度都还达不到理想状态,学习者得不到同步的感受。同时,远程学习者的学历得不到社会广泛的认可,使学员失去学习热情,失去重要的外部激励机制,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2.1导学策略在学习初期,教师要把课程平台的特点、功能和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员,督促学员认真学习课程指南,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及时解决学员的疑难问题。教师还要把课程最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答案)提供给学员。教师应提供学习进度表,方便学员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教师应充分发挥BBS的教学功能,引导学员对学习目标进行讨论;还应充分抓住面授的机会,对学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给予解答;利用各种形式,采取优化组合的办法,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员进行指导。为了诱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资料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将教学内容的多重感官刺激综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习者运用协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习者实践真实的学习情景。按照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序优化地串联起来,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适应远程学习者的特征。把人性化设计应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习者情感的交流。
2.2助学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难度逐渐增加,教师应向学员提供各种帮助,使得学员克服各种障碍。教师向学员持续提供资源支助,来促进学员的学习。教师应对学员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不再感到孤独,产生和谐互助的精神体验,营造了学习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向学员提供先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论坛的作用,开展学员之间、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互活动,使学员的问题得到及时解答。为了提高学习者对老师和课程的认同感,加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例如通过论坛的及时沟通,业余时间的交流等,使教学中情感的缺失尤其是时空分离感能够最小化。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多方面的自立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等。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的心理健康,为其排忧解难,重视和学习者建立友好的关系,帮助他们化解不良情绪。
2.3促学策略教师应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帮学员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计划不同于传统学习计划,具有无规律和无条理的特性,这个特点很容易使学员偏离学习主题。教师应依据学习进度,对学员进行时时提醒,方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学员应依据反馈信息和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控与监控。把学员主动自学、教师授业解惑、同学之间交流沟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员才能更高效地学习。加强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一方面结合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避免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单感,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此,要适当地建立学习小组,把小组讨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远程教育的主体是学员,他们利用多媒体的课程学习材料等教育资源进行自学,教师辅导和同学合作学习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学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在学习中心接受面授辅导,通过电话咨询以接受辅导。除此之外,学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教育技术以实现双向通信,从而为学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比如,学校举行各类音频会议,利用专题讨论组、QQ流平台以及电子邮件实现学员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双向通信和交流。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远程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相互配合为学习者提供以下功能:
4.1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实现双向沟通的各种通信设备,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学校投入许多资金来建设硬件环境,占所有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学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各种功能。
4.2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网络教学课程和网络上的其它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比如远程图书馆。全世界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查阅图书资料。
4.3为学习者提供辅导学校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教学辅导的基本功能为:课程内容的讲解、辅导和答疑;学习方法的指导;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指导;组织学员讨论问题。把时间管理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者成为自我时间管理的主体。教师辅助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同时也是其他因素和条件作用的媒介;让技术成为学习者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支撑和时间管理的必要工具。
4.4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评价学员学习效果是检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及时把作业或者试卷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员,使学员能够尽快发现薄弱环节,以调整学习步骤,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