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xinwenzixun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
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Q Q:1234567890
E_mail:xpsyxf.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半岛电竞
半岛电竞:儿童教育培训小心踩雷!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现如今,许多家长都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各类儿童教育培训机构为迎合需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教育市场,也因此引发大量教育培训纠纷。
2021年1月,李某与某英语教育培训机构订立培训协议,为女儿购买外教面授课程。在推销人员“近期即将涨价”的鼓动下,李某购买了为期两年的课时包,向推销人员个人账户微信转账3万元,半岛电竞app也没有索要发票。没想到孩子上课不到半年,培训机构眼见资金链断裂,索性“跑路”。
李某将该培训机构诉至法院。法院认为,虽然李某仅提交向工作人员个人微信的转账记录,但考虑到李某订立有培训协议,且在维权时曾拍摄到培训机构记录课时费用的系统截图,并保存一段维权视频,因此支持了李某的诉讼请求。
第一、警惕高额“课时包”。国家对于培训机构出售课时包的金额上限有严格的规定。虽然有关部门已出“重拳”规范教育市场,但仍有部分“地下”培训机构依仗原有生源继续活跃经营,推销高额课时包。该类培训机构无办学许可、无资金监管,一旦卷钱跑路将踪迹难寻。
第二、索要费用凭据。家长在交纳课时费时常常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码支付,支付后才发现收款码为个人账户,此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与维权意识,及时索要加盖培训机构公章的培训费发票或收据。为保险起见,更稳妥的支付方式为汇款至与营业执照名称相符的培训机构对公账户,并保有培训费发票。
第三、树立维权意识。一旦发现培训机构有未按时支付培训场地租金、未按时发放员工工资等“苗头”时,要充分预判并衡量风险,有意识地取证。比如,要求培训机构出具剩余课时费用清单,如果决定解除培训合同,则应积极敦促培训机构尽快退费,或至少与培训机构办理结算,明确应退费金额,并签订书面解约协议。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某了解到某艺术培训机构可以提供童星全方位包装服务。王某随即为女儿报名并交纳了高额培训包装费。培训机构为王某女儿安排了日常的培训课程,并拍摄了宣传照、制作宣传简历,“海投”至各剧组或儿童综艺节目,但都石沉大海。
培训机构又向王某推销近期海外有一舞蹈比赛,可以付费参加积累孩子演艺经历、提升商业价值。王某遂另行付费开始准备舞蹈比赛。然而,半岛电竞app王某及女儿的签证未获批准通过,且此时恰出现全球新冠疫情,舞蹈比赛因此推延。培训机构也将日常培训课程由“线下”转至“线上”。
王某眼见花费了高额费用,却包装童星未果,一纸诉状将培训机构告上法院。双方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顺利解决纠纷,培训机构退还王某部分培训费。
第一、识别“包装”陷阱。随着娱乐圈低龄化的行业趋势,不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尽早掌握“多技”之长,谋求各种上镜机会,实现“一炮而红”。为迎合娱乐圈“造星”的需求及家长们的“急功近利”,众多“包装童星”公司看准了家长们提供的“一桶金”,但其中各家公司的培训能力、运营资源、业界口碑却良莠不齐。
第二、严守培训形式。培训形式是培训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培训目的的实现程度,无论是学科类培训还是艺术类培训,培训机构都无权单方变更培训形式,否则构成违约。即使在疫情情况下,培训机构由“线下”面授变更为“线上”教学,也要征得学员的同意。
第三、关注格式条款。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协议一般为格式合同,学员对合同内容进行调整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在订立合同前应全面了解合同内容,除对于合同约定的培训内容、课时、费用、期限等予以关注外,也要注意培训形式、师资条件、效果承诺以及解约条件等,如对已方明显不利,应协商以补充协议的形式变更相关条款。
李某之子就读于某私立幼儿园,该幼儿园向幼儿下发课外兴趣班课程表,于课后提供兴趣培训课程,李某遂为其子报名围棋兴趣班。出于对幼儿园的信任,李某未要求订立任何合同,将费用通过微信转账给幼儿园园长。后李某发现授课教师仅在兴趣班上课时来幼儿园,遂对其教师资质产生质疑,但幼儿园称授课教师为特聘教师。
履约一年后,李某之子成功晋级并被授予证书。后李某继续为其子续报课程,但课程并未上完时,该幼儿园关停。李某遂要求幼儿园退还培训费,幼儿园则称培训班与幼儿园为挂靠关系,培训费用均转至培训班实际经营人,但与该经营人已失去联系。后李某发现已经获得的晋级证书系几家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考试,并非全国通用认可。
李某一气之下将该幼儿园告上法院。最终,法院判决幼儿园根据剩余课时情况退还剩余培训费。
第一、签署书面合同。家长在参加课后付费培训班时,一定要甄别提供培训的主体,付费前与培训主体订立书面合同,发生纠纷后才不至于投诉无门。同时,注意保留付费凭证、履约过程中的聊天记录、课时消耗情况等,较强的证据意识才是维权道路的制胜法宝。
第二、警惕“保过”噱头。教育市场中虽然不乏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雄厚资金支持的培训机构,对培训效果较为自信承诺“保过”,但更多的“保过班”仅是以此为宣传噱头。家长们则认为“不过退费”降低了自身的风险,因此盲目报班缴费。殊不知培训机构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提高培训费金额,有的培训机构培训质量堪忧,甚至在无法兑现承诺时人去楼空。
第三、审示“保过”条件。家长为孩子报名“保过班”时,一定仔细查阅“保过”的具体条款,并提前做好调研,以免像案例中家长一样为孩子报名“草台班”,却因为没有合同明确约定“保过”的具体考试级别、主办单位等,维权陷入被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