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xinwenzixun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
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Q Q:1234567890
E_mail:xpsyxf.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半岛电竞
AG旗舰厅现代教育论丛
AG旗舰厅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教育现象学延续了现象学的两个处世方式:一是由主体主义现象学促发的意志教育;二是由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或非对象性现象学兴起的爱的教育。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竞争的意志教育;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合作的爱的教育。现实的社会以及孩子的真实成长既需要爱的教育,也需要意志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就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爱与意志是尊德性的核心,也是道问学的关键。
本文从虚构的主人公西尔维娅的生命微叙事出发,在对她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所过的节俭生活进行哲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选择节俭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理由,讨论节俭教育的有关哲学和教育主张,论证教育培养节俭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对基于公正原则而提出的节俭教育观加以矫正,并提出教育培养节俭美德对应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可持续性的气候危机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对于教育而言,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理解与讨论相关教育行为与教育关系,同时通过对理性人与社会人进行辨析,以及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强调克服理性人为前提,以及明晰平均化、标准化系统对教育及其行为的影响,进而引向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视角,关注教育行为人的有限理性,重申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强调个性化教学的教育教学本质,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政策能够更加符合实际的需求,更加具有合理性。
从中西教育文化历史特点出发,进一步围绕“教育”、education、Pädagogik等基本概念的辨析进行学术对话,并就陈桂生的教育研究方法与思维品质展开讨论。中文语境下的“教育”一般作为道德教育的同义语,将英文education译作“教育”只是一种假设,education与西方社会从道德宗教化到宗教道德化的演变历程紧密相关,而现代语境下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则是五种教养而已。词汇互译的困境也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带着东方的观念去理解西方的教育论述,以模糊的标准去衡量他者的文化。由诸如此类的困境与差异着手,陈桂生聚焦基本概念的辨析,反思“西学东渐”之下的教育学,并由此生发出大量的教育学的“陈桂生之问”(陈桂生的“教育学之问”)。
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一”与“多”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回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源头——国际法,就能找到“一”与“多”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可化解它们之间的紧张。在教育目的方面,多项国际法明确规定培养和增进对人权和人的基本自由的尊重是现代教育应有的目的。从教育内容方面看,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人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视野教育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都体现了国际法中尊重个体的人的原则。在教育方法方面,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向教师赋权、“学生中心”、自由交流和人道的惩罚都体现了国际法中尊重个体的人的原则。总之,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理解国际上共同理解的原则和价值。毫无疑问,国际法正是国际上共同理解的原则和价值的“公约数”。而对每个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则是这个“公约数”的核心。真正落实“尊重个体的人”的原则要求我们把自己作为方法,通过构建意义丰富的自治型的小共同体实施教育。
如何在校际合作中推进专业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要方向。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学习机制。基础教育集团是中国语境下的一种校际合作形式,研究以A集团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案例,数据来源包括对样本集团40名教职工的访谈及集团内外部的文本资料。研究发现,边界物和跨界者是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跨界学习的中介,而连接和再情境化是借助中介使教师学习发生的机制:连接强调跨界者和边界物相互连接,跨界者以边界物为载体,边界物被跨界者开发和使用;再情境化强调在校际互动中支持跨情境识别和协商,校际、学科间以及层级间的差异促进了教师的多元跨界学习。
1920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通告规定将国民学校“国文”科改为“国语”科。这一转变是语文学科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与近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最初,“国文”作为语文学科的官方课名存在,“国语”则见于翻译文件、民间教材名称中。在当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呼声,一批人倡导国语统一以开民智、强国家,又受教育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影响,民间陆续组织相关社团,推行白话教材、兴起、举办国语讲习所等,迫使教育部应时而变。更名后,白话文在此后的“国语”课程中得到全面的推广,“言文一致”的目标真正达成;语文学科从此前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实用化;“国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更贴近儿童生活。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所以,梳理建党百年来的乡村教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认清内在运行规律并指导未来发展。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从结构观和历史观剖析特定宏观社会背景中乡村教师政策的嬗变特点、路径依赖特征、促成路径依赖的经典要素及导致制度断裂的关键节点。研究发现:乡村教师作为政策的规定对象逐渐从关联性政策的影子走向了正位;政策内容对乡村教师的关照实现了从强制性政策引导到物质关怀的条件吸引;政策工具体系由单一的教育类政策形成了多元、联动的多领域政策联合;乡村教师政策精神实现了从主要满足政治需求、寻求教师和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到追求发挥教师和教育的本体功能转变。但是,目前多维联动的政策工具效应尚未发挥到位,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常态化、长效化的教师培养并未形成,同时政策还未重视基于保证政策实效而建立健全有力的监督反馈机制。为推动乡村教师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未来的政策转变中需要更加精准地解决乡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问题,推动标本兼治、以本带标的变革。
我国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单元教学成为教学设计的焦点。通过文献收集与整理,从单元设计的界定、理论基础、单元设计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单元目标确定、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六大维度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单元设计以学科内整合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扎实的实施工具。为推进单元设计,首先拓宽单元设计的视野,不仅要考虑单元内整合也要考虑单元之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学科内整合也要考虑超越学科的整合;其次研发单元设计的工具,即设计统整性单元目标与大概念、问题化单元目标、情境化与生活化单元核心学习活动、开发统整性单元评价任务;再次加强单元设计的理论建设,即拓宽单元设计的知识基础、梳理单元设计的模式、规范单元设计的术语。
师生互动关系在线教学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教学是师生在网络教学空间中构建的完整互动仪式。结合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高校线上教学调研报告,从互动仪式情境、主体、流程和效果四个方面,指出目前在线课堂互动仪式存在的问题: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情境仪式感不强、互动主体角色履行不足、互动流程过于程序化、互动仪式缺乏情感关注。营造师生互动情境的仪式感、明确互动主体的角色地位、融合信息化和人性化的互动流程、构建具有情感连带的全面育人机制等,可促进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在线教学效果。
乡村教师是乡村小学立校之本,但是,目前的乡村小学普遍存在优秀教师进不来且留不住的问题,致使乡村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在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和教育现代化亟待推进的背景下,基于对乡村小学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和乡村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且在地认同度低的客观现实分析,研究者认为,国家亟需鼓励具有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通过完善面向偏远贫困乡村地区定向培养免费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施教能力;通过分段在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在地认同意识;通过两次筛选,真正选拔出具有乡土情节和教育情怀的、能够下得去且留得住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小学教育发展。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时期,提升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是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保障偏远乡村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关键。有效学校理论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基于该理论,研究从学校支持性输入、学校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结果三个维度剖析小规模学校质量困境,主要包括:生源多来自、社区支持不足、教育资源短缺、校长领导力水平参差不齐、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较低、教学策略单一、学生成绩和自信心水平较低等。由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将教育质量隐性因素纳入评估体系,激活小规模学校特色优势、促进学校—社区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源及建议——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的初步分析
2018年9月,《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发布。通过对报告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成绩本位主义严重,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道德、心理、兴趣等)和家校沟通困难等。应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改革教育评价、升学制度反推家长成绩本位主义观念转变,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家校分工,明确家庭教育职责重心,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涂尔干将法国社会失范现象的原因归为缺失集体意识。在他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快,个体在社会中获得越来越多自由发展的机会,个体跳出集体意识约束走向自由发展成为可能。解决社会失范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新的道德体系以唤起人们的集体意识,引导个体摆脱极端个人主义,培养具有道德意识的个人。涂尔干将纪律精神、群体依恋感以及自主精神视为普遍意义上个体道德意识的三个重要方面。他坚信学校教育是培养道德个体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权威和学校惩罚可以培养儿童对纪律的尊重和服从;学校环境和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群体的依恋,进而上升到对社会的依恋;科学教学可以引导儿童运用理性认识社会和道德,最终将儿童培养成为遵守规范、依恋群体并实现理性自由的道德个体。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实践困境与突破——基于15位教师与10位家长的质性研究
通过对15名农村教师与10位留守儿童家长的质性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在实践中存在着监护人参与程度低、合作方式简单低效、家校沟通不良等困境。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时空隔离、家校合作主体的认识不足、家校合作主体的能力不足以及主体责任边界的模糊。突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运用信息化手段缓解时空隔离问题,AG旗舰厅提高家校合作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综合素养。
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广东省427名高校本科生,使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测查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抑郁和焦虑情绪、应对方式。结果发现: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无论是总体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还是社会健康水平都低于广东省常模,焦虑和抑郁分数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性别、专业、年级、对疫情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等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明显。可见,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加强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背景,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与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首先,简要阐述了疫情影响下青少年心理危机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四个方面的表现。其次,深入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成因,包括诱发事件和内部根源。诱发事件包括疫情以及因为疫情引起的各种变化、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内部根源包括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冲突和心理困境。重点分析了三个心理困境:高焦虑的环境与追求安全的本性、高控制的环境与独立自控的需求、高虚拟的环境与生命体验的追求,探讨了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放大和加剧。最后,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包括心理危机的评估、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心理危机的预防。
乡村教师是乡村小学立校之本,但是,目前的乡村小学普遍存在优秀教师进不来且留不住的问题,致使乡村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在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和教育现代化亟待推进的背景下,基于对乡村小学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和乡村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且在地认同度低的客观现实分析,研究者认为,国家亟需鼓励具有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通过完善面向偏远贫困乡村地区定向培养免费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施教能力;通过分段在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在地认同意识;通过两次筛选,真正选拔出具有乡土情节和教育情怀的、能够下得去且留得住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小学教育发展。
本文从虚构的主人公西尔维娅的生命微叙事出发,在对她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所过的节俭生活进行哲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选择节俭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理由,讨论节俭教育的有关哲学和教育主张,论证教育培养节俭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对基于公正原则而提出的节俭教育观加以矫正,并提出教育培养节俭美德对应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可持续性的气候危机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地址:广东省广东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5室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