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xinwenzixun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
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Q Q:1234567890
E_mail:xpsyxf.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半岛电竞
常生龙:把握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的实质半岛电竞 面向2035
半岛电竞2019年2月,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近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今日教育》2020年第1期刊发了“面向2035的学校教育现代化”专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推送该专题文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智识与洞见。
常生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获得者、物理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实施已有十年。十年来,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全球的角度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在不断改变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的形态,知识传授与获取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教育在国计民生中所起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立足当下, 谋划长远,制定新一轮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教育变革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就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019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出台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对此,我们需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这是首次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是前所未有的,理念先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二,八大理念的前缀“更加注重”提醒我们,这些理念在过去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都有提及。在本规划中,对这些理念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以此来推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的深度变革。第三,八大基本理念都是基于“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展开的,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四,这八大理念体现了对教育自身的要求,强调的是教育本身应该做好的事情。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 固然是重要的,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的实质。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之所以始终聚焦人的发展,其意义就在于此。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绝不是靠增添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就能一蹴而就的。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包括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观念改变、文化认同和精神、心理上的转化过程。之所以说观念的转变非常艰难,是因为观念是在长期的文化积淀、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下所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从自身来说,人人都有坚持主见、努力让自身观念更加稳定的内在需求。而文化发展、民族心理等也具有相当稳定的品质特征,即便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诸多新的气象,它们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经常感叹人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原因就在于此。
人的教育观念有外铄和内发两大类型。认同外铄的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强调外部教育措施的作用,往往忽视受教育者内心的感受。我国的传统教育,主体上是持外铄观点的教育,这从我们在教育中常用的“塑造”“锤炼”等词汇中就能感受得到。认同内发的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缘自人的内在需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空间和余地。西方的教育观念比较多的是内发式的。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孩子的个性、激励孩子健康成长方面的价值,并逐渐将其引入进来加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对中国教育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最近几年英国更是将上海的数学教材以及教学理念和方法全盘引进,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外铄式的观念和内发式的观念各有特点,也都存在着弊端。所谓的转变观念,就是不再固守一种教育观念,而是在外铄和内发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以便我们既能够传承好中华文明,又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当下的教育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招生阶段学校掐尖、家长择校;学生进校之后分班也很有讲究,无形之间就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教学的指向性很强,瞄准的就是考试和升学,那些与此没有太大关系的学习内容常被忽略;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往往就是看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甚至还进一步细化到考入名校的比例……这些问题和行为的背后,就是教育观念在作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在面对种种矛盾和冲突挑战的当下,需要我们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在教育观念上,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将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教育现代化的观念,也是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形成的共识。
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可以为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提供公平、适宜的教育;可以指导人们在工作、生活的任何时候都能行稳走远;可以涵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可以为家庭和谐、社会安定贡献力量;可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夯实根基。
教育体系的完备,首先指的是要构建网络化半岛电竞、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涵盖从人的孕育到生命终息的全过程,包括0~3岁早教、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各个阶段。它既注重普通人群学习需求的满足,又关注到残障、自闭症等特殊群体的学习需要,保障每一个人都公平地享有学习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为社会尽责的义务,让每个人都意识到终身学习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投资,也是给自己最大的福利。
教育体系的完备,其次指的是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三方各司其职,又互相协助,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其中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受孕的那一刻开始的。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养育孩子,让他们不仅具有生存能力,而且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有能力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学校是孩子教育的第二责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社会是教育的第三责任方,它的责任是为孩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加以监督,及时弥补家庭或者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纠正出现的偏差。
教育体系的完备,第三是指学校的教育要形成一以贯之的培养体系。之所以将学校划分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的学段,是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心理需求、需要完成的知识积累等方面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又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构建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来顶层设计各学段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点建设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每个学段起始年级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中段进行感恩教育、毕业年级放飞理想的模式化德育传统,探索构建符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学段之间纵向衔接的学科德育新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正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国家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制度安排不同,现代教育制度是立足于学校的半岛电竞,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制度设计。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二是促进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始终坚持“依法办学、 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各级各类教育法规,是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改变过去政府负责办学、负责管理学校、负责评价学校的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自主发展,办出特色,释放更多的发展活力,是现代学习制度建设的要义所在。改变过去由校长一人说了算、少数干部负责执行的学校运行的陈旧机制,让全体教职员工有序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涉及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有利于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齐抓共管、民主监督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在社会巨变的今天,学校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主动邀请教育专家、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参与学校的事务,营造家庭、社会有序地参与学校管理的新格局,创新制度环境,完善治理格局。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抓住学校章程建设这个“牛鼻子”。学校制定的章程经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之后,具有相应的制度效力,它是学校各类制度的起点,也是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把章程作为内部的最高制度,以章程为基准全面梳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新型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全面规范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学校要依据章程的规定来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引领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愿景进行共同描绘,努力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并构建保障愿景落地的测评机制,自主监控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要把章程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制度依据,建立学校与政府、家庭、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营造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加强内涵建设,围绕课程开发、课堂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快乐成长等核心要素,促进学校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方式转变。要突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校本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选择;要积极探索翻转课堂、主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要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倡导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专家的业务引领相结合的行动教育教师成长新模式,让教师在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要着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课程和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思维高峰体验的乐土,让健康快乐成长的愿景在校园里成为现实。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品格的方方面面,比如智慧、气质、德性、技能等的进一步成长与健全。人的个性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家庭引导、学校教育和社会浸润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所名校之所以有名,往往就是因为有若干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师,能始终呵护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的成长,并为他们的成长创设最适宜的教育环境。
个性发展不是可以不受约束的自由散漫。马卡连柯的名言“纪律是最大的自由”,简洁明了地阐述了规则和个性之间的关系。观看芭蕾舞表演时,时常被那美轮美奂的舞姿所感动,但舞蹈演员的每一个基本动作都不是随意的,他们在台下都要经过非常严酷的持久的训练,在确保每一个基本动作烂熟于胸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创造性地加以演绎和表达。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每位教师和学生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在遵守校规校纪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最大的个性发展时空。
个性发展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学校要充分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特点,给他创设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原来所在的学校,有一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始终表现平平,很难被发现其闪光点。在对他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动手实践方面很有才华,而且自己非常乐意去做。于是我给他创建了航模实验室,并让他将工作重点放在科技教育领域,没想到这样的调整给他创造了一鸣惊人的机会。教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学生,结合他的兴趣爱好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开展职业体验和职业生涯规划,让其真正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世界之中的位置。亚里士多德说:“科学的产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闲暇、自由、好奇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都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个性发展需要有厚实的学校文化土壤的滋养。人都是在文化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就是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如果一所学校的文化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那么就很容易和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相契合。因为需求契合,教师和学生就容易认同和支持学校文化,让其成为个人立身社会、成事立业的基石;因为需求契合,教师和学生更容易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让其为自身的个性发展厚实根基;因为需求契合,学校文化还能给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和时空,而师生的个性发展,又能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的独特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进行了一次技术改造,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也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在促进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进行传授的阶段,比如怎样灵活运用Word、Excel等基础办公软件,这样的学习经历教师和学生都经历过。第二阶段是工具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阶段,从过去的幻灯机、投影仪到现在的智能白板,看上去设备更新了很多,但应用最多的依然是PPT课件。第三阶段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即时通讯、海量数据自动处理等功能来重构教学模式,比如探索实践 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第四阶段是学校形态的改变阶段,充分利用5G技术背景下教育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即时性、共享性特点,对现在的学校进行重构,打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家庭的壁垒,创造“能者为师”“课程为王”的新型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校形态。这是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校形态。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要充分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进展,研究其对教育教学过程带来的重大变革。伴随着智能设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的充分运用,大量的数据被收集、处理和分析,我们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他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采用个别化的指导、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让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能描绘出学生个体的成长轨迹,绘制出学生个体以及学校群体的成长地图,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发现他最擅长的事情和感兴趣的活动。教师的教学也因为有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数据,而实现教学流程的再造。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最迫切的是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真诚热爱教育事业、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在教育现代化的场景中,教师的职责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要承担数据架构、数据分析等重任,善于收集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数据,善于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挖掘到“黄金”和“石油”,从而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快乐成长。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远程视频教学、随时随地的学习和指导,将成为教学的新常态。
我们很有幸,能在有生之年见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的那一刻;我们很有幸,能够亲自参与这场伟大的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让我们一起努力吧!